李玉民 官方网站

http://liyumin.zxart.cn/

李玉民

李玉民

粉丝:3689401

作品总数:230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李玉民 | 艺术简历李玉民,1954年生于江苏沛县;八十年代初师从王智先生;1984年毕业于天津教育局山水专业,受教于侯春林、赵松涛先生;2008年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生高研班,师从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我用我墨画我山——读李玉民的写意山水画


文 / 贾德江​ 


品读李玉民的作品,观看他画中的气象,再接触他的本人,会得到相同的印象——生机勃勃、活力四射、激情荡漾,充满自信与自尊;虽有些自抱高怀,但绝不作态和媚俗,坦坦荡荡,胸襟博大。自信是一种品质,是一种力量,它是引领李玉民不断超越的动力。


李玉民 |《避日观景图》| 写意山水 | 2013年


李玉民的自信,来自于他积以时日、累以功夫、养以学问的苦修历程,也是他领悟了传统精神、得益于传统理法而日臻化境的必然结果。他娴熟地驾驭自己的笔墨,自如地抒写自己的山水情怀,传达着一种苍茫雄浑的气概。从李玉民近期的作品中,可以看到他创造的稳定风格所显示的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特征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湖起清云图》| 写意山水 | 双条屏 | 2012年

 

“尚神尚韵”是李玉民山水画共有的特性。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,无论是巨构还是小品,“写神传韵”是他艺术探索的主要特色。所谓“写神”就是捕捉万物造化蕴含的生命美、自然美,唯有这种生命美、自然美才能使人动心动情,生发意境,产生创作的冲动,达到下笔有神的地步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乐在其中》| 写意山水 | 2012年

 

李玉民深谙其理,对石涛之“神遇迹化论”尤多领悟,画中的笔法、墨法都是为“写神”服务的。他的用笔可以松,可以紧,可以涩,可以畅;他的用墨可以苍,可以润,可以浑,可以清;讲究“乾坤之理,山川之质”,倡导“我之发我肺腑”“我之为我,自有我在”,最终是以笔墨的“自我”和“创造”来体现山形水貌的神韵、气韵、墨韵、意韵、笔韵和色韵,其书法意味的用笔,与墨融会,与造型相和,达到“求真探美,神化自然”的境界。

 


李玉民 |《江河岸边秋色浓》| 写意山水 | 2011年 


清刘熙载在《书概》中云:“书贵入神,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。入他神者,我化为古也;入我神者,古化为我也。”以此看李玉民的作品,那种化古为我的笔笔有生意、处处有“我神”的造化自然,总是让人有不断品咂、反复回味的审美内容。

 

“尚气尚势”是李玉民山水画的总体风貌。我们注意到,古典哲学的“五运六气”概念始终在中国画中有所作用。尽管从对自然物中云气的描绘到理解万物皆有气机——在描绘所有万物时都开始表达“气韵生动”的意思有一个渐进的过程,但无论怎样,中国古代绘画都十分看重这一点的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秋山秋水秋意正浓》| 69x137cm | 写意山水 | 2014年


南朝谢赫提出了中国画的评判标准“六法论”,第一法就是“气韵生动”,可见“气”之一字足以囊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成为作品有无生命感的象征。李玉民的画给观者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以气势夺人,笔飞墨舞,满纸生动。

 

这里的以气运笔、以笔带墨的随势而行,以及以墨的枯湿浓淡的沉积、叠加与错位,所产生云蒸霞蔚的效果,是贯穿着生命力量、跃动着气韵的多层审美空间。

 


李玉民 |《云水共秋色》| 69x137cm | 写意山水 | 2014年 


画家在用笔落墨处总有“势”态,从而笔笔相连、气脉相通,造成通篇跌宕起伏、循环往复、意韵不断的整体气势。李玉民既传承了文人写意画的笔墨表现形态,又有效地克服了明清文人画气弱韵虚的时代局限。画中气象不是那种“寂寥淡远”的孤芳自怜、一味“清高风雅”的情趣,而是崇尚“大气风神”、“雄浑壮伟”的唐风宋韵,力求大气派、大格局的气足韵丰和势壮山河的境象。

 

“尚意尚趣”是李玉民山水画的审美取向。清方熏《山静居画论》中有云:“作画必先立意,以定位置。意奇则奇,意高则高,意远则远,意深则深,意古则古;庸则庸,俗则俗矣。”



李玉民 |《研道图》| 48x175cm | 写意山水 | 2013年

 

现代画家李可染更强调“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”。李玉民山水画的意趣所在绝不在于再现自然山川的形貌,而是在于对表现对象之真意、爱意、深意,力求通过有限的山川树石、云水村舍的写意,重视“意与境会”、“情与景合”,强调山水之间的意蕴、意境、意象、意趣的传递,由有限感悟无限,完成对造化天机的体会。他在山水丘壑之间找到了生命的激情和精神的象征,于是乎纸上泼出的云烟、吐出的块垒,便都更加穷尽变化,挟裹着一股昂扬激越的生命活力,有“元气淋漓障犹湿”(杜甫句)之妙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观光图》| 136x68cm | 写意山水 | 2015年

 

像《湖溢闲云图》的迷蒙渺茫,《秋山论道图》的清空幽寂,《依山傍水图》的苍浑雄健,《满纸青山写不尽》的朴茂丰厚,《太行新貌》的气韵高华,《山乡秋早》的纷披自然,《湖飘闲云》的云烟阔远;特别是一些观光记游的写生力作,都是李玉民的高境界、大气象之作,那是“笔与墨会,是为氤氲”(石涛语)的写意精品,实为风云际会、峥嵘浑莽之佳构。


化机流溢的水墨与自然机巧的露白布虚相映成趣,表现出一种山川的郁勃之象,给人以烟云供养、一片豪迈之美感。深入解读李玉民的作品时,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北宋山水画家范宽和现代山水画家黄宾虹。范宽与李玉民在精神、气质方面具有共同性,黄宾虹则导引李玉民,逐步完善他的绘画语言系统。若从作品整体风貌看,其顶天立地的章法表现峰峦起伏、壑深林密的威猛之势,更接近范宽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秋山论道图》| 69x137cm | 写意山水 | 2011年

 

如果进一步分析,我们可以感到他与范宽又有所不同。李玉民在取法范宽“对景造境,不取繁饰,写山真骨”创作方法的基础上,多了一层与现实生活中真山真水的联系,多了一层与浑厚华滋的“五笔七墨”的兼容,是故他的作品没有范宽那种庄严的沉思,也不似黄宾虹“十幅如一幅”的雷同,而更多激情的锋芒、图式的变化,更多亲切的现世情怀。

  

在当代画家中,李玉民是最重视笔墨的画家之一。或者说,笔墨的精妙是李玉民山水画最为显著的特色。他说:“我曾花十多年的心血研究石涛、黄宾虹,其核心就在于领悟他们用笔用墨之堂奥。”表现在实践上,推崇书法的书写性和强调线的表现力使李玉民的用笔可谓变化多端,粗笔、细笔、枯笔、湿笔、破笔、率笔、苍毛之笔、生涩之笔、扭绞之笔、泼辣之笔,无不各显神采,以达到一波三折、顿挫遒劲、内含奥妙与流动飘逸的笔墨韵致,其苍润奇崛、灵活纵放之格,受石涛影响自然不少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观秋图》| 写意山水 | 2012年

 

而他笔墨最耐人品味之处,尤以“浓笔中空”和“湿笔中浓”两种笔法的运用,一笔落下是笔又是墨,变实线为活线,实现了笔踪与墨韵渗化而成的线形笔墨化,起到了扩张线条、丰富笔痕而塑造形体的作用。这种高难度的写意笔墨只有在黄宾虹的宿墨法中出现过,而李玉民以干笔或润笔透出墨韵的变化,逸出了“五笔七墨”的阈限,显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。毫无疑问,这是李玉民突破前人又“出古阐新”的创造。

 

李玉民在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理论支配下,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格法,他收获了劳动的成果,其作品不仅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大展,还多次荣获奖项,得到美术界同行与专家的认可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青睐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丘壑无眠》| 69x69cm | 写意山水 | 2011年


即便如此,李玉民并未停止自己的脚步。面对波诡云谲的文化环境,他说:“我无意于角逐,我只想把握自己所能拥有的空间,在笔墨中立定精神,信步而行。”充分展示了他厚积薄发的绘画底蕴,提升了自己作品的品格与境界。显然,李玉民的山水艺术步入了一个新阶段、新里程、新高度,无论是在当代的中国画坛中,还是在中国画发展的前沿中,都可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佼佼者,取得了可喜的成功。而今李玉民尚在盛年,欲臻大成,他还具备很大的潜力。我相信,循此路“信步而行”,他肯定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彪炳于美术史册。

 

 

李玉民 |《飞鸟随舟》| 48x180cm | 写意山水 | 2014年